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融券通
300余年前,徐霞客踏足保山,在游记中写下“甘做温泉人”的慨叹。如今,这片孕育珍稀温泉的土地,正在进行一场让游客从“过客” 变“归人”的深刻转型。从“泡完就走”的配套之困,到“冬聚夏散”的季节瓶颈,再到“来了不想走”的沉浸样板,这座城市正以“温泉+全产业链”思维,改写“浴”在保山的康养旅居故事。
古泉之困:“蜻蜓点水式”与“候鸟式”旅居瓶颈待破
昌宁柯街的橄榄河热泉已流淌300余年。40℃的温水、23℃的宜人气候,搭配露天泡池、精品汤屋、房车营地,满足“能泡能住”的需求,但“生活气”略显不足,难以长期留住游客的脚步。
“经常带娃来玩,设施是挺吸引孩子,但娃小、能吃的食物较少,泡完就准备走。”本地游客叶稀蕊的话道出共性问题。西安游客门爱龙则感觉日常买菜是个难题:“买菜要么等4天一次的集市,要么跑2公里外的镇里购买。”
“日均客流约500人,过夜率仅20%,游客多是1天到3天的短期体验。” 橄榄河热泉景区总经理辉毅直言“蜻蜓点水式”旅居的尴尬。不过,破局之举已在推进:“下一步计划盘活80亩闲置土地,新增成人泳池、大型水上乐园,同步配套蔬菜交易市场、旅居专属充电桩及停车场,让游客‘泡得舒服、住得安心’。”
不远处的云南·黑温泉景区融券通,富含偏硅酸、硼、氟和硫化氢等50多种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偏硅酸含量达165.2毫克/升。被云南省SPA与中国旅游协会温泉分会认定为医疗价值浓度偏硅酸泉特级旅游温泉,被北京金汤组委会认定为珍稀偏硅酸氟泉。全球范围内,类似黑温泉仅分布在日本、中国台湾及云南昌宁柯街三地。此独特价值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江苏游客徐勇毅因温泉品质定居:“泡了一周就觉得‘太好了’,当即决定买房。这里温泉好、空气好,气色和体力都明显改善。”
但“单靠温泉引流”的局限逐渐显现。“我们10月来,明年春末夏初走。”东北游客孔祥君道出“候鸟式”旅居常态;同是东北人的夏丽洁则有新的疑问:一天最多泡2小时,其他时间总不能闲着?另一位外地游客宫梅昕更关注出行:想了解本地文化、去周边逛逛,但交通不方便。
“目前景区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常住旅居客超2000人次,但全年入住率仅35%。”云南·黑温泉景区负责人林海峰介绍。目前景区内已配套房车营地、糖厂文创街区、民俗广场,下一步还将联合云南高原温泉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柯街镇策划四季主题活动,推动旅居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数据显示,该项目一期1349套住宅已售1177套,商铺售38间,江浙沪客群占比40%,60岁以上客群占比达72%。
“我们正锚定‘温泉+’融合发展方向,持续丰富‘温泉+医养’‘温泉+茶旅’‘温泉+民宿’等业态,推进李子树・理想森林、汤田茶语・康养秘境等6个核心项目。目前,黑温泉一期民宿已实现规模化托管运营,其中2家还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同时,黑温泉二期、柯街老糖厂文创街区、旅居工坊等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谢仔明介绍,此举旨在以温泉为纽带串联全域资源,带动全产业链消费,破解“蜻蜓点水式”“候鸟式”旅居难题,推动保山从“温泉打卡地”向“长期旅居目的地”转型。
勐赫之变:全链融合打造沉浸样板
当不少企业还在补配套、加业态时,勐赫小镇则走出了一条“沉浸式旅居”新路径:600亩花海间,游客举着相机定格风光;中心广场上,游客自发组织的合唱声随风传开——“脚步慢下来”不是口号,而是这里的日常。
“每年住7个多月,服务随叫随到,还能参与民俗活动,早把这儿当家乡了。” 四川游客蔡光玲的话,道出许多人选择旅居此地的心声。“空气好、有山有水,泡温泉养身体融券通,就是我想要的旅居。”云南文山游客熊慧明则偏爱这里的“康养感”。
“用花海、冲浪水池留年轻人,用医养、文化留中老年人,再结合保山小粒咖啡、百花岭风景丰富体验。” 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运营负责人吴可介绍,目前小镇工作日日均客流为800至1500人次,周末近2000人次,春节峰值超1万人次;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旺季,260套房基本满房,一期房源已售罄,90% 购房者来自省外。更关键的是,游客二次消费占比达70%,平均停留时间从最初的15天延长至90天。
全域转型:梯度覆盖构建产业闭环
近年来,保山正以“政策引领、项目支撑、品牌抓手”推进温泉产业升级,现有19个温泉类A级景区,3家获评“国家五星级温泉”。“一是补短板,推进40余个项目建设,2025年1月至9月旅游业投资64.44亿元,同比增长 109.6%;二是延链条,深化‘温泉+’融合,推出多元旅居产品;三是塑品牌,依托特色IP构建产业生态,打响温泉喷涌・‘浴’在保山品牌。”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徐明辉介绍。
云南旅游智库温泉研究基地负责人董培海指出:“保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互补’,橄榄河服务短途客群、黑温泉瞄准医养刚需、勐赫小镇承接深度旅居、玛御谷深耕高端市场,形成‘短期—中期—深度’梯度覆盖,构建‘流量转留量’链路,为全国温泉旅居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 王奎东 彭芮莹 李 智
段晓晖 赵 谦 杨雅楠
■记者手记
让“流量”沉淀为“留量”的破局之道
300余年前,徐霞客以“甘做温泉人”慨叹保山温泉之魅,如今,这片土地用亮眼数据回应这份偏爱——2025年1月至9月接待游客超4050万人次,省外旅居人数达11.17万、同比增长40.7%。数据背后,是保山破解温泉旅居痛点的系统性探索,更折射出温泉旅居从“资源依赖”向“价值重构”的升级路径。
破局的核心在于“精准补短板”与“融合扩业态”的双向发力:橄榄河热泉直击“生活气缺失”,规划蔬菜市场、旅居充电桩,解“买菜远”难题;黑温泉借“偏硅酸超标6倍”的稀缺资源引医养客群,再以文创街区、四季活动破“冬聚夏散”瓶颈。勐赫小镇则以花海、医养、咖啡文化等搭建多元场景,实现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90天,二次消费占比达70%。这份成功印证着:温泉旅居的竞争,早已从“比资源”转向“比体验”,唯有让游客“脚步慢下来、心灵留下来”,进一步突破“泡完就走”的行业难题。
保山的探索远不止于此。通过补短板、延链条、塑品牌与“差异化互补”布局融券通,构建起“短期体验 — 中期康养 — 长期旅居”的梯度服务链。这种以“温泉+”为纽带,串联生活配套、文化体验、医养服务的全产业链思维,不仅让“浴在保山”从口号落地为“来了不想走”的现实。唯有跳出“单一泡浴”的局限,打造“资源+体验+生活”的生态闭环,才能让“流量”真正沉淀为“留量”,让游客从“过客”变为常住居民。
盛多网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